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研究人員發現,烏鴉能夠辨認出隱藏在更大序列中的成對元素,這種認知能力被稱為遞歸。以這句話為例:“貓狗追,喵喵叫。”雖然這句話的確是個語法上的噩夢,但大多數成年人很快就會明白,這只貓喵喵叫,狗追貓。這種把“貓”和“喵喵”,“狗”和“追”等元素按句子或任何順序配對的能力一度被認為是人類獨有的特質。
然而,新研究表明烏鴉也能做到。這項最新研究基于此前證明了猴子掌握遞歸推理的研究。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后候選人戴安娜·廖在電子郵件中對趣味科學網站說:“人類交際認知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最終可能不是人類獨有特征。”
語法不是唯一出現遞歸的地方。我們的耳朵可以在更廣的背景中分辨出樂句,我們的大腦可以拎出嵌入括號內的數學表達式。事實上,美國《科學進展》雜志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在閱讀和數學方面沒有正式學習背景,人們也可以遵循遞歸模式。在這項研究中,與世隔絕的亞馬孫部落的人和生活在美國的成年人一樣能夠識別出遞歸模式。非人靈長類動物還展示出了理解遞歸的能力;同一項研究發現,在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符號中分辨出開括號和閉括號等配對元素這一問題上,恒河猴(獼猴)只比蹣跚學步的幼兒略微遜色。
《科學進展》雜志11月2日發表的這項新研究便以此為基礎,將研究結果拓展至靈長類動物以外。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心理系助理教授、2020年論文的主要作者斯蒂芬·費里格諾說:“這項研究設計得很好,執行得也很好,結果清楚,令人信服。”據悉,費里格諾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廖和她的同事從教兩只烏鴉辨認符號{}、[]和<>開始著手,只有當這些鳥按照中心嵌入遞歸序列的順序啄食時,才對它們進行獎勵。例如{()}或({})。這些鳥花了大約一周時間學習以這個順序啄出符號,之后烏鴉接受了期末考試:那是它們尚未見過的類似符號串,比如{}[]。人類、幼兒和猴子在面對這種測試時通常會明白,如果{()}正確,那么{[]}和[{}]也是正確的。
至于烏鴉,它們在此類測試中的表現不僅與學齡前兒童一樣好,還要優于猴子。在2020年的研究中,成年人在60%至90%的時間選擇了嵌入式中間結構;兒童是43%;猴子則為26%。而在新研究中,烏鴉則有40%的時間選擇了中心嵌入式結構。
這一結果表明,識別遞歸序列的能力通常被認為是語言的定義性特征,最初可能是為其他目的進化而來的。費里格諾說:“非語言動物猴子和烏鴉能夠表達這些復雜序列的發現說明,這一能力可能已在語言領域之外進化出來了。”
他說:“遞歸邏輯可能也是交流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即便對烏鴉來說也是如此。如果這一鳴禽能夠理解并造出遞歸結構,它們可能還會利用它進行有聲交流和處理復雜的社會關系。”